时间:2022-12-03 15:49:21 | 浏览:517
伏尔塔瓦河(捷克布拉格)
从前,捷克和斯洛伐克同属大摩拉维亚王国(原本是一家亲);
1620年,捷克(波西米亚,日耳曼语对捷克的称呼,占据了古捷克西部2/3的区域)被哈布斯堡王朝吞并,捷克公国被分裂(第一次骨肉分离);
1918年一战结束,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成立(兄弟团圆);
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又被纳粹德国占领,国家被分裂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国(骨肉再度分离);
1945年,二战结束,捷克斯洛伐克获得解放(兄弟再次团圆);
1960年,更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89年,更名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1990年,更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1992年,天鹅绒革命,联邦共和国于1993年1月1日起再度解体成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共和国。
布拉格公路风光(捷克)
捷克和斯洛伐克同为西斯拉夫人(West Slavs)【1】,他们同为大摩拉维亚王国(Great Maravian State,818—906)的臣民,语言基本相通,信仰相同,两国边界很短(捷克在西,山岚环抱,斯洛伐克在东,北面临山,南部是平原),他们相互通畅亲如一家,但历史发展却不完全相同。
布拉格城市风光(捷克)
早在5~6世纪,斯拉夫人(Slavs)[2]西迁到今天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域,623年斯拉夫部落联盟萨摩公国(~658)形成,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斯拉夫王国;830年建立了大摩拉维亚国;9世纪末、10世纪上半叶成立了捷克公国(The Principality of Czech);1620年,捷克(波西米亚)被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后奥匈帝国(Austro-Hungarian Empire)瓦解,这个民族就像饱受相思之苦的哥俩,迫不及待地拥抱在了一起;于1918年10月18日发布了《华盛顿宣言》,10天后,一个在历史上从没出现过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Czechoslovakia)诞生了。
伏尔塔瓦河河岸风光(捷克布拉格)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代表在慕尼黑(Munich)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德裔人占多数的苏台德区(Sudetenland)割让给德国。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被纳粹德国占领,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Protectorate of Bohemia and Moravia,1939—1945)、斯洛伐克国。1945年5月9日,在苏军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获得解放。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开始执政,1960年更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89年再度更名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2年,斯洛伐克通过全民公投,以天鹅绒革命(与暴力革命对比而言,如天鹅绒般平和柔滑实现了政治制度更迭),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再度解体,于1993年1月1日起成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共和国。
布拉格老城广场一角(捷克)
历史上,捷克长期从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受日耳曼文化影响较大;哈布斯堡王朝于18世纪开始实行开明的君主制度,城市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工业大行其道,捷克的工商业由此繁荣起来,迅速成为奥匈帝国重要的工业中心;20世纪初期的工业产量占帝国总产量的8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捷克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仅次于美、苏、德(德奥合并后)、英、法、意,高于日本和西班牙;由于经济强大,捷克人又争取到了信仰、出版和教育的自由,使布拉格(Prague)成为中欧文化和学术中心;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捷克又成为了被保护国。
克鲁姆洛夫小镇(ck小镇,捷克)一角
斯洛伐克则是一个农业国,于10世纪左右曾被匈牙利王国(The kingdom of Hungary,9世纪—1867)吞并,由于统治者收紧对农民的控制,以榨取更多的原材料产出,导致斯洛伐克成为了农奴庄园国家,全面失去了民族自治的权利;1526年,匈牙利王国大败于奥斯曼帝国(the Ottoman Empire,1299—1922),其中心部分又被土耳其人占领,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作为匈牙利的首都长达250多年;19世纪后半期以后,斯洛伐克又成了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在这过程中,直接统治斯洛伐克的一直是匈牙利人(Hungarian),后者甚至对前者实行过匈牙利化政策。孩子们从小都只能学匈牙利语,成人不能组织合法社团,国家没有自己的工业系统,在经济和文化上都全面落后于西边的捷克兄弟,在思想观念上也与捷克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克鲁姆洛夫小镇(ck小镇,捷克)一角
自从捷克和斯洛伐克组合为一个国家后(指1918年后),由于捷克人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斯洛伐克人常常感到的是不平等。
政治上,捷克人承包了过去由匈牙利人担任的各种公职,从法官、大中小学教师到基层公务员,以弥补斯洛伐克缺乏知识分子的弱点,这就带有了几分内部殖民的意味了。
赫鲁博卡城堡(琥珀堡、白堡,捷克)
文化教育上,捷克力推去宗教的现代教育,这与斯洛伐克的宗教团体起了冲突。捷克人认为自己是在“支援边疆”“开启民智”,斯洛伐克老夫子却觉得这是败坏传统道德。
经济上,斯洛伐克工业企业大量倒闭,农业也因为土地制度始终没有大的发展,两边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多瑙河大桥(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
1918年5月,后来成为第一任总统的托马斯·加里格·马萨里克(Tomas Garrigue Masaryk,1850—1937,在位:1918—1935),在美国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侨民签署的协议中承诺,保证斯洛伐克民族在共和国中的自治地位,而实际上斯洛伐克只是共和国的一个地区,并不拥有真正的政治主权;再如,捷克斯洛伐克颁布的《科希策[3]会议》纲领:捷克和斯洛伐克是两个平等民族的共同国家,在宪法中规定:捷克对外行使国防、外交、贸易权,斯洛伐克对内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执行权……但实际上,斯洛伐克的自治地位被逐渐削弱;后来确立的联邦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斯洛伐克人的抗争。
布拉迪斯拉发城市风光(斯洛伐克)
长期的屈从感使得斯洛伐克人特别渴望独立和拥有自己的国家,但二战结束后,斯洛伐克人还得与捷克人共处一国,由苏联老大哥传经送宝,开始建立社会主义联邦国家。
布拉迪斯拉发多瑙河大桥(斯洛伐克)
苏联为捷克斯洛伐卡提供的的民族制度思路及成效:
1. 将“民族关系”提升到政治高度,建立“族群联邦制”或“民族自治区制”,让尽可能多的斯洛伐克人进入领导层,以分享联邦的权力。
2. 在经济上向斯洛伐克倾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以加快斯洛伐克经济发展速度。
布拉迪斯拉发城市风光(斯洛伐克)
3. 警惕斯洛伐克境内的宗教活动,将所有的教堂置于国家控制之下,关闭了所有的修道院,断绝同梵蒂冈的外交关系;要求宗教组织效忠于国家,信徒少参加宗教活动,以减少因宗教分歧而产生的分裂情绪。
圣马丁大教堂局部(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
由此,1970年~1985年,国民收入增长了3倍多,工业生产增长了1.5倍;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斯洛伐克的人均收入大概相当于同期捷克人的90%。
布拉迪斯拉发城堡(四角城堡,斯洛伐克)
对以上成就的取得,斯洛伐克人并不满意。
在政治上,他们抱怨国家虽然具有联邦的形式,但党是最高领导,党的中心又在布拉格,实际上还是捷克人做主。
布拉迪斯拉发城市风光(斯洛伐克)
在经济上,由于斯洛伐克主要负责在钢铁、石油等重工业和军火工业生产,环境污染严重,斯洛伐克人认为布拉格是在将捷克的环境污染企业转移至斯洛伐克,心怀不满。
布拉迪斯拉发老市政厅广场(斯洛伐克)
在宗教上,有70%以上的斯洛伐克人是天主教信徒,他们在家中进行宗教活动,强化了自己被迫害的形象,继续加深了对联邦政府的敌意。
苏联的民族政策最终落得两头不讨好的窘迫局面,让两个相近的民族有了更深的他我意识。
布拉迪斯拉发国家歌剧院(斯洛伐克)
1989年的东欧风云突变,社会主义阵营应声瓦解,除了苏联解体之外,一大波东欧、中欧、巴尔干半岛国家也要跟着飘摇;此后的捷克和斯洛伐克这两个联邦主体在经济转轨政策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个民族对统一国家的认同。捷克一位历史学家就指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在共处一国时没有能在绝大多数民众中形成共同的捷克斯洛伐克意识。
城市涂鸦(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
1992年6月议会选举后,两个对国家结构和经济转型问题持截然不同观点的政党(被俗称为政治掮客)分别在捷克和斯洛伐克胜出。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两党领导人达成解散联邦的协议。根据捷克斯洛伐克议会11月通过的《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法》,从1993年1月1日起,斯洛伐克正式独立,圆了自己千百年的国家梦。当时,斯洛伐克人普遍认为,捷克斯洛伐克解体的主要原因是捷克人不愿意给予斯洛伐克人以平等的地位。
塑像:水道工谷米(布拉迪斯拉发)
与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两个联邦制国家相比,特别是与南斯拉夫相比,捷克斯洛伐克的解体最大的特点是平和。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虽有不同,但总的看来无大积怨。因此,斯洛伐克与捷克的分手是在协议中逐步达成一致的,不仅没有暴力冲突,甚至也没有相互诋毁的过激言行。
就这样,在大部分国民都不愿意独立的情况下,一个国家解体了。
联邦的解体成就了政治掮客们的大业,矗立在布拉迪斯拉发大学图书馆前的一尊巨石雕塑表达得很形象:一根钢针深深地刺入了连体两兄弟的心脏,留下了满满的遗憾和永久的伤与痛!
1. 西斯拉夫人为斯拉夫人的一个旁支,主要活动在东欧平原地区,主要为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索布人等,与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不同,西斯拉夫人信仰天主教和新教。
2. 罗马帝国时期(前27—1453),与日耳曼人(Germanic people)、凯尔特人(Celts)一起被称之为的欧洲三大蛮族之一,也是现今欧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现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Vistula River)河谷,被认为是斯拉夫人的故乡,主要分布于东欧和南欧。
3. 科希策(Kosice),地名,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
——————
(摄影:王永云)
最近捷克又成热点了,在很多同志的心中,捷克以前还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以前叫捷克斯洛伐克。为什么捷克要配伐克呢?我们今天就聊聊这两个的故事。他们都属于斯拉夫人,准确点是西斯拉夫。斯拉夫人原本居住在波兰那一块,在公元五六世纪的时候开始往外迁。最后
斯洛伐克是有名的十大“美女国度”,当地女性非常漂亮,身材窈窕。由于《人皮客栈》的风靡,导致很多人不敢去斯洛伐克旅游,这部电影完全是胡说八道,电影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假的,这部电影甚至没有在斯洛伐克拍摄,相反的是,这部电影是在捷克共和国的各个地点
在俄乌两国冲突的关键时刻,乌克兰空军的大量战机已经被俄罗斯的精确制导导弹,防空导弹以及空优战机摧毁,这导致目前乌克兰空军想要叫板俄罗斯,是不具备实力的,由于乌克兰空军长期以来使用前苏联时代的战机,这也导致飞行员是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美制战机,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时报报道】斯洛伐克议会8日在就允许美军使用该国两个军用机场进行投票时发生混乱:反对党议员用水泼了乌克兰国旗。事后,斯洛伐克外交部就此事向乌克兰道歉。今日俄罗斯电视台9日称,斯洛伐克议会8日举行专门会议,讨论政府与美国签署
一、国家概述斯洛伐克共和国(斯洛伐克语:Slovenská republika),简称斯洛伐克,西北临捷克,北临波兰,东临乌克兰,南临匈牙利,西南临奥地利,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1989年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3年1月1日起
斯洛伐克这个国家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特别是首都布拉迪斯拉发,横跨多瑙河两岸,是当之无愧的欧洲心脏!你们是否听过这样的说辞:好想在欧洲生活啊,但听说欧洲生活成本蛮高的!事实上, “穷人”在这里也可以有尊严地生活,因为物价平民到任性。这个国家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为什么捷克斯洛伐克一会合并一会分开?1939年3月14日:纳粹德国军队完全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为什么近代的捷克斯洛伐克会分分合合?捷克斯洛伐克本来就是同一个民族
捷克和斯洛伐克是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国家,因为同为西斯拉夫人的缘故,双方在亲缘关系上很是相近。在公元9世纪建立了大摩拉维亚公国。不过名字中虽带了一个大字,但实际上摩拉维亚公国并不大,当然,放在欧洲那种小国遍地的地方,也算是不大不小的国家了。只是
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斯洛伐克”一直生活在“捷克”的后面,被称为“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两克”变成两个国家,这是斯洛伐克的首次独立。在漫长的历史上,“两克”始终处于异族的统治下,直到104年前的1918年,一次大战摧毁了奥匈帝国,“两克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曹野蛮】 捷克共和国,中欧的一个小国。除了约100年前的捷克式轻机枪和没有许愿池的布拉格,中国人可能对这个国家了解不多。过去中捷两国关系相当好,两国首都北京和布拉格甚至成为友好城市关系。但最近这种良好的关系越来越糟,
从英国、爱尔兰之旅回来,一次不经意的聚餐,兴致勃勃之下答应了朋友——畅游东欧四国。英爱的相片还没整理完成,马上又投入到筹划下一个旅程中。旅行首要的是查机票、房间和汽车价格做预算,最便宜的俄罗斯航空我们怕飞机太旧不想选择,经过一番讨论,决定选
春天来了,很多人奔赴南方观赏油菜花,网络上更是热闹,晒的最多的,也是油菜花,各式攻略里不仅秀着漫山遍野的花儿、也深挖出更多藏着油菜花田的美丽古城;万物生发的春天里,油菜花和美丽古城不仅是取景框里的绝配,也是旅游和度假的金字招牌,油菜花此起彼
国内人们对于布拉格的最初印象都是因为蔡依林在03年的一首布拉格广场。这首略有悲伤的歌曲,将布拉格广场形容成了一个梦幻的童话,然而布拉格对于情侣来说,一直都是旅游的好去处。赶在情人节之时,来欧洲亲自体验一下最地道的国外情人节也是不错的选择。来
捷克斯洛伐克,原是中欧地区的资本主义强国之一,二战时期被德国占领,1993年分裂为两个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是近代史上短暂存在的一个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1918年10月,捷克与斯洛伐克联合,合并为一个国家,二战后在“天鹅绒”
贝德瑞.鲍科尼这个名字捷克人民已经不愿提起,他代表了一个苦涩与尴尬的时代,从1939年成为纳粹的保护国到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捷克经历了一段它最想遗忘的历史,鲍科尼就代表了这段历史。贝德瑞.鲍科尼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鲍科尼毕业于东捷克的一所